纪录片《敦煌画派》甄选了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,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学者和美术家作权威解析,高度提炼和归纳了敦煌艺术精神,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,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探索新路,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。
上世纪初,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,中古时期连续一千多年的壁画、彩塑,掩埋在流沙里的无数美术杰作改写了中国绘画史,引发了当代中国画家长达70年的「本土西行」。张大千、常书鸿、段文杰、董希文等一大批艺术家在莫高窟追慕晋唐,重返传统,从敦煌汲取中国绘画变革的力量。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面壁临摹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美术奇迹,一部深藏在大漠中的中国美术《诗经》。敦煌壁画呈现了中国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千年流变,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四大文明的交流融合,展示了中国美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篇章,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贡献十分巨大,对世界美术的影响十分深远,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无与伦比。
六集高清纪录片由《大千面壁》、《美术诗经》、《敦煌微笑》、《花开敦煌》、《岩彩之路》、《朝圣敦煌》组成。
敦煌画派(一)大千面壁
上世纪初,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,中古时期连续一千多年的壁画、彩塑,掩埋在流沙里的无数美术杰作,改写了中国绘画史。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美术奇迹,一部深藏在大漠中的中国美术《诗经》。敬请收看,本期《探索发现》之“敦煌画派—大千面壁”。
敦煌画派(二)美术诗经
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让常书鸿放弃巴黎,守望敦煌50年,他在莫高窟究竟找到了什么?大概是1935年秋的一天,常先生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,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《敦煌图录》的画册。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。为了敦煌艺术宝库,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,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。回国之后,他一直挂念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,向往着早日能实现梦想。
敦煌画派(三)敦煌微笑
上世纪70年代末,杜永卫考入敦煌研究院,师从雕塑大师孙纪元,做彩塑临摹修复工作。尽管敦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彩塑,但雕塑的工艺流程却没有任何记载,雕塑家只能靠观察和分析来探寻其中的技法。《丝路花雨》电影版复制敦煌彩塑,其复制的大小佛像非常逼真,几乎和原作一模一样。
敦煌画派(四)花开敦煌
1943年,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来到莫高窟,满眼荒凉中,她没有看到过一朵花。走进洞窟时,她却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“空中花园”。从十六国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,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都出现过哪些装饰图案?当时的中国人、外国人都穿什么衣服,戴什么配饰,化什么妆?这些细节都被敦煌画工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了。让敦煌图案走进当代工艺美术设计,走进中国人的生活,这是常沙娜教授60年的艺术追求,也是他父亲、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毕生的夙愿。
敦煌画派(五)岩彩之路
上世纪80年代初,大批中国画家东渡日本学习岩彩画,但日本老师却说你们应该去敦煌学习,岩彩画的源头在中国丝绸之路上。惊讶之余,中国留学生很快发现,日本最高美术学府课堂上使用的临摹本就是敦煌壁画。日本画和敦煌壁画单纯、瑰丽而厚重的色彩都来自岩石,源于自然。因为使用了矿物颜料,敦煌壁画的大部分色彩得以千年不变,至今鲜艳如初。莫高窟的开凿绵延一千多年,色彩传承从未中断,这里留存着世界上最大的色彩图库,堪称活着的“色经”。
敦煌画派(六)朝圣敦煌
20世纪中国画坛最独特的景观莫过于大批画家走向西北,走进敦煌。这些不辞辛劳、远涉流沙的艺术家们在莫高窟临摹壁画,向汉唐美术传统致敬,重返民族艺术之路,成为美术史上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。除了闻名遐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、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外,在朝圣敦煌的队伍中,还有“敦煌临摹第一人”、“长卷画家第一人”李丁陇;有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王子云;有现代画家中第一个描绘西部少数民族生活的孙宗慰;有敦煌艺术研究的开山“鼻祖” 谢稚柳,有承前启后的一代国画大师吴作人,有长安画派宗师赵望云、岭南画派宗师关山月,还有油画中国风的拓荒人、《开国大典》的作者董希文等,直到一代敦煌学宗师、山水画西北宗的创始人饶宗颐先生。敦煌艺术薪火相传,代代相继。
未经135纪录片官网允许不得转载:135纪录片官网_纪录片自媒体解说素材下载_经典好看高清纪录片下载推荐网站 » CCTV央视敦煌艺术纪录片《敦煌画派》全6集 720P/1080i高清纪录片百度云